從「崇高」到「女性崇高」的歷史轉變與性別策略:
以幾個視覺作品為例
劉亞蘭
論文大綱
「崇高」(sublime)這個詞彙經歷多次複雜的轉變。從早先的修辭學到18世紀的一個重要美學概念,在康德(Kant)的詮釋下,進一步影響席勒(Schiller)及其後的浪漫主義美學。然而這個美學概念在二次大戰結束後,因為怕跟政治上的集權主義發生關聯,故曾經沉寂一段時日;直到法國哲學家李歐塔(Jean-François Lyotard)在1970年代再次關注康德美學,尤其是崇高概念和前衛藝術(avant-garde)之間的關係,崇高這個議題才又開始受到注目。近年來,當代藝術結合科技發展,對觀者產生的某種心理驚嚇,也讓當代藝術家再次回到崇高這個主題上。另一方面,崇高這個主題,從18世紀柏克(Edmund Burke)在討論美與崇高概念比較時,便已經對這兩個辭彙加上強烈的性別象徵於其中,而這個性別象徵亦被康德所沿用。因此,崇高這個概念作為一個美學辭彙,始終離不開其中所包含的性別議題,故使得當代女性主義者對崇高議題也展現出高度興趣,並對此抱持著強烈的批判態度。而「女性崇高」(feminine sublime)這個概念便是在這個背景下,所發展出來對18世紀以降的康德崇高概念的一種批判結果。因此,本文論述將分為三個部分:(1)說明「崇高」概念從修辭學到美學的基本演進;(2)說明「女性崇高」這個概念的意涵以及對「崇高」的批判意義;(3)藉由若干視覺藝術作品,進一步說明女性崇高對崇高概念的批評。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